告子

  • 浩然之气
    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孟子·公孙丑上》)【譯文】那一种气,最伟大,最刚强。用正义去培养它,一点不加伤害,就会充满上下四方,无所不在。那种气,必须与义和道配合;缺乏它,就没有力量了。那一种气,是由正义的经常积累所产生的,不是突击的正义行为所能取得的。只要做一件于心有愧的事,那种气就会疲软了。所以我说,告子不曾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心外之物。〔我们必须把义看成心内之物,〕一定要培养它,但不要有特定的目的

    月读 2024年1期2024-01-22

  • 杞柳与骈拇 ——人性的真与善
    084)《孟子·告子上》诸章记述了孟子与告子的诸多辩论,透过这些“辩性善”的章节,可以深入理解孟子人性论的基本立场和倾向。(1)牟宗三在《圆善论》第一章《基本的义理》中就专门顺着这些章节的疏解,展开了他对孟子人性论的理解,讨论孟子人性论的研究者应该关注这些章节的义理空间。参见牟宗三:《圆善论》,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10。第一章《性犹杞柳也章》是这些论辩的发端。然而,古今孟学诠释者对此章的关注却不如其他几章——“湍水之喻”由于与宋明理学人性论说的复杂关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4期2023-11-10

  • A Drop in the Bucket杯水车薪
    薪”出自《孟子·告子上》:“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One evening, Zhao Da passedby a teahouse when he cameback from cutting 1)firewood.There were a lot of peopledrinking tea there. He put thefirewood outside and walked in

    疯狂英语·初中版 2023年8期2023-10-03

  • 杯水车薪
    语出处】《孟子·告子上》:“今之为人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成语释义】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无济于事,解决不了问题。从前,有一位樵夫,每天都会去砍柴。一天,天气炎热,他砍完柴往家走,正好路过一个茶馆,看见里面坐满了人,有的在喝茶,有的在乘凉。樵夫也想歇歇脚,于是把装满柴草的车停放在茶馆门前,走进茶馆准备喝杯茶。樵夫刚喝了一口茶,就听见外面有人在喊:“不好啦!柴草着火了!快来救火!”外面火光一片,原來是樵夫的那一车柴草着火了。

    小学阅读指南·低年级版 2023年9期2023-09-09

  • 专心致志
    语出处】《孟子·告子上》:“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成语释义】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近义成语】全神贯注【反义成语】心不在焉弈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棋手。这天,有两个人同时慕名而来,拜他为师。弈秋想把自己的棋艺都传授给他们,所以講课非常认真。其中一个学生集中精力认真听讲,而另一个学生,表面上看也在认真听讲,眼睛也在看着棋子,但实际上心里却想着天上飞过的大雁,打算把大雁射下来美餐一顿。因为他总是注意力不集中、胡思乱想,

    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 2023年9期2023-09-03

  • “生与性”的本体论建构
    11·3的论证以告子命题之逻辑分为三段,通过分析其大前提、小前提与结论,重构其论证,还原告子原意与孟子借告子之思所表达的孟子性论,以本体论的方法划定生之概念与性之概念以及诸生诸性之关系。孟子通过这一反驳完成了对性的道德形而上学建构,使其超越了“即生言性”传统。关键词:孟子;告子;生之谓性;即生言性中图分类号:B8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3)10-0159-06《孟子》11·3[1]3①暨“生之谓性”段论证对孟子性善论足具奠

    西部学刊 2023年10期2023-05-30

  • 公都子曰
    ①曰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欤?”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

    初中生世界·九年级 2023年2期2023-02-15

  • 重估告子 ——论阳明学派对告子思想的诠解
    4)在儒学史上,告子一向被视为在心性论上秉持异见但为孟子所折服的异端人物。阳明学兴起之后,出于申明学派宗旨与清整学术流弊的需要,王阳明及其弟子对告子思想进行了多方面的阐释,一股重估告子的思潮在晚明思想界悄然展开。吴震教授指出,阳明学将“气”置入心性论域加以定位,将“生”与“气”沟通起来,于是,“向来被认为异端人物的告子所谓的‘生之谓性’,从人们的历史记忆中被重新唤醒”,儒学史上“出现了告子重估的思想现象”[1]。一、“无善无恶心之体”与“性无善恶”之辨阳明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2期2022-12-03

  • 人性何以为善? ——对“孟子论证”的分析和重释
    们就来分析孟子对告子人性观点的四段“驳论”。首先是孟子对告子有关“性犹杞柳”的辩难。这里所涉及的问题主要是材质和成器、顺性和逆性的问题。告子视人性为材质,而仁义则是用这材料制作的成器,认为人性还不是仁义,但人可以达成仁义,而如此达成仁义就都是后天的作用了。孟子的反驳是:你是顺着人性而达成仁义呢,还是逆着人性而达到仁义。在孟子看来,人性是善的,应该顺着这善性;但告子大概认为人性是中性的,无所谓善恶,关键在后天人为。所谓“顺”“逆”,也许可以理解“顺”就是做扩

    社会观察 2022年10期2022-10-26

  • 孔孟之间的儒家人性世界
    较为准确。此外,告子的人性学说保存于《孟子》之中,将保存于《孟子》之中的告子的人性学说中关于人性善恶问题的思想与王充对告子人性学说中的人性善恶问题的概述相比照,也可以发现,王充对告子人性学说的概述也是较为准确的。王充概述告子人性学说曰:“告子与孟子同时,其论性无善恶之分,譬之湍水,决之东则东,决之西则西。夫水无分于东西,犹人性无分于善恶也”,与《孟子》所载告子之语:“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兰州学刊 2021年3期2021-12-29

  • 在理论争辩中思考孟子“性善”论的价值内涵
    。孟子在《孟子·告子上》通过考察人性,发现人天生有恻隐、羞恶、辞让和是非之心,概括为四端,本质是后来提倡的仁、义、礼、智,因此他认为人性与生俱来是善的。而基督教的原罪论中,罪在神学上是人类因抵不住诱惑而背离神的意旨,使得人一出生就被定为有罪,且一生都在赎罪。可见,相对于原罪论从人性幽暗告诫人需时刻保持自省精神以求上帝恩典,性善论更注重从肯定的角度挖掘人性光明,肯定自我在完善道德、实现人性超越发挥能动作用。但同为儒家学派的荀子提出了完全相反的性恶论。性善论认

    散文百家 2021年2期2021-11-13

  • “杯水车薪”用的是什么样的“杯子”?
    事。出自《孟子·告子上》:“今之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那么,孟子这里所说的“杯”,是一种什么样的杯子呢?“杯水车薪”的“杯”,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水杯、酒杯、茶杯等,都不一样,它的名字其实叫“耳杯”,是一种类似于食盆(或者像今天的深口盘)的器具,呈椭圆形,因为两侧有弧形的耳,所以叫耳杯。耳杯通常用来盛羹菜,盛行于战国、秦汉时期,后来渐渐消失。不过,如果大家去参观湖南省博物馆,会看见不少出土于马王堆汉墓的耳杯,杯内的底部写有“君幸食”或“君幸酒”的

    大学·课外阅读 2021年6期2021-09-24

  • 孟子性善论的逻辑缺憾与社会价值
    确方法。一、从与告子关于人性的三段辩论来分析孟子论证性善论时所存在的逻辑缺憾孟子是我国古代有名的辩论家,与孟子同时代的人们就评价孟子“好辩”,而我们在阅读《孟子》文本时也会有这种直观的感受。不论是与当时的君王进行政见方面的探讨,还是与同时代的思想家对某一哲学论题展开争辩,孟子都“善于针对一些反命题提出自己的正命题给予驳诘,不论这些反命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他都能酣畅地进行辩论,直至把话说完为止。”[1]他能够在辩论时率先用气势压倒对方,抓住对方的语言与论证漏洞

    河西学院学报 2021年6期2021-01-14

  • 从周秦木胎漆器析《孟子》『杞柳为桮棬』
    《孟子·告子上》有『杞柳为桮棬』之言,人注疏多有舛误,认为此『杞柳』即红皮柳,也不正确。无论是从周秦木胎漆器制作工艺,还是桮棬之功用,抑或是孟子的主张思想来看,孟子所谓的『杞柳』并非红皮柳,而是旱柳。“杞柳为桮棬”经典注解的不确切性《孟子·告子上》记有告子与孟子以“杞柳为桮棬”作喻,论辩“性”与“仁义”之事: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棬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桮棬也?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桮

    中华瑰宝 2021年1期2021-01-13

  • 孟子“白羽之白”义旨抉微 ——一种关联着先秦名辩致思的读解
    白”语出《孟子·告子上》“生之谓性”章。在此章中,告子首先提出“生之谓性”的观点,孟子就此提问:“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告子回答说“然”。孟子紧接着追问:“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告子又回答说“然”。孟子于是反诘:“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1]5979由此彰显“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的那点灵明。历代注家对此章多有训释,然而却甚少经心于孟子论辩中淹贯的名辩运思,因而对“白羽之白”等譬喻的理解多有偏颇。兹检讨旧注之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20年4期2020-12-19

  • 从孟、告“生之谓性”之辩看物性与人性
    李记芬 向世陵自告子以“生之谓性”引出物性与人性之辩后,这一问题在人性论发展史中就始终占据着中心的位置,至今议论不已,其中有不少的论点值得人们思考。典型的一点就是,从孟子的“羽雪玉”之白如何导向“犬牛人”之性?而“生之谓性”本身则为后来宋明理学的性论探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引发了长久的思辨。一、“生之谓性”与孟子的归谬《孟子·告子上》云:告子曰:“生之谓性。”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曰:“然。”“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20年6期2020-12-10

  • 孔孟儒家关于人性善恶问题的讨论
    论。根据《孟子·告子上》记载,“告子曰 :‘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 :‘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 :‘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根据这段言论,我们以为,在孟子时期,除了性善论以外,已经存在至少三种有关人性善恶问题的观点。一是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说。根据《孟子·告子上》载,告子曾以“湍水”为例子论证“性无善无不善”。他以为,人性就像湍

    华夏文化 2020年1期2020-12-01

  • 告子、杨朱对老学的“为我”“贵我”转化 ——兼论阳子居与杨朱的区别
    陈成吒一、告子及其“为我”以全生(一)告子及其老学渊源在传世文献中,与告子其人相关的材料有《墨子·公孟》中的告子,《孟子》之《公孙丑》《告子》篇中的告子,以及《孟子·尽心下》中的浩生不害。至于三者的具体关系,则有待辨析。1.《墨子》告子与《孟子》告子关系。清代苏时学认为“此告子自与墨子同时,后与孟子问答者当另为一人”。孙诒让《墨子间诂》称引之,并赞同其说,吴毓江亦复如是[1]吴毓江:《墨子校注》,孙启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714 页。。陆建

    哲学评论 2020年1期2020-11-29

  • “人性善”的终极证明
    好笑。比如,他和告子争论,告子认为人性没有善恶,善恶都是由于外在环境以及教育等等習得的结果。告子比喻说,人性如同流动的水,挖开西方的口子水就往西流,挖开东方的口子,水就往东流。所以,人性不分善恶,就如同水不分东西一样。孟子接过告子的话题,反击道:水确实不分东西,但是,难道也不分上下吗?人性的善,就如同水往下流一样,“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告子上》)孟子确实厉害,他抓住了一个实质:水流动的本质,不是东西,而是上下。由此,他证明了水流总有一个特定的方向

    小品文选刊 2020年10期2020-10-20

  • “人性善”的终极证明
    好笑。比如,他和告子争论,告子认为人性没有善恶,善恶都是由于外在环境以及教育等等习得的结果。告子比喻说,人性如同流动的水,挖开西方的口子水就往西流,挖开东方的口子,水就往东流。所以,人性不分善恶,就如同水不分东西一样。孟子接过告子的话题,反击道:水确实不分东西,但是,难道也不分上下吗?人性的善,就如同水往下流一样,“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告子上》)孟子确实厉害,他抓住了一个实质:水流动的本质,不是东西,而是上下。由此,他证明了水流总有一个特定的方向

    小品文选刊 2020年19期2020-10-15

  • 孟子类比的得失 ——兼论类比的不同功能*
    善的一次证明是跟告子的辩论。①《孟子·告子上》,325页。告子说,人性就像湍急的流水,堤坝东边开口就向东流,西边开口就向西流。人没有善不善的天性,如同水没有东流西流的定向:“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这是类比,但不是推理,更不是论证。类比推理是从不同事物的一个或者一组相同点(或相似点)推出另一个相同点(或相似点),整个过程包括前后两对相同点(或相似点)。而告子的讲法只是指出他眼里人性和水流的一个

    深圳社会科学 2020年2期2020-04-16

  • 孟子修养论简析
    者。”(《孟子·告子上》)他承认人类有共同的食色之欲,“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也。”(《孟子·告子上》)但孟子并不认为这种近于生理本能的食色之欲是人的特性。他反对告子“生之谓性”的观点,认为如果这种与生俱来的生理本能就是人的本性的话,那么“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孟子·告子上》)。生理本能作为有机体所共通的东西不能作为人的本质。人之所以为人的特质,应该从人的特殊机能中去寻找。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

    华夏文化 2019年4期2020-01-07

  • The Substance–Effort Paradox in Yangming Learning andthe Lesson It Teaches
    Gaozis 告子 view that “what is inborn is called nature”; moreover, Wang stated explicitly: “Qi is human nature, and human nature is qi.”Cheng–Zhu Learning of Principle sought to defend the notion of innate human goodness metaphysic

    孔学堂 2020年4期2020-01-03

  • 论孟子性善论思想的内涵
    的基础上重点考察告子与孟子的人性之辩、荀子对孟子性善论的批判,通过分析对比,找出孟子性善论的特色所在。【关键词】告子;孟子;荀子;性善论一、孟子与告子的人性之辩(一)告子与孟子的人性之辩具体内容的展开分析百家争鸣时期,各派思想家都或多或少对人性问题有所涉及,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儒家对人性问题的分析和探讨,后世学者把儒家在人性问题讨论中的主要观点归纳为四种,一是孟子的性善论,二是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论,三是荀子的性恶论,四是世硕的性有善有恶论。通观《孟子》全

    智富时代 2019年4期2019-06-01

  • 《孟子章句》与《孟子集注》诠释比较 ——以《孟子·告子》章为例
    ,相互交错。如《告子》上第五章先释义理再训诂:“季子曰,所敬者兄也,所酌者乡人也,如此义果在外不由内也。果,犹竟也。”[2]616对季子之言先进行解释,后训释“果”。同样是在该章:“孟子使公都子答季子如此。言弟以在尸位,故敬之。乡人在宾位,故先酌之耳。庸,常也。常敬在兄,斯须之敬在乡人也。”[2]617也是先释该句之意,后言字词训释。《告子》上第十章训诂义理相互交错:“人之饿者,得此一器食可以生,不得则死。嘑尔犹呼尔,咄啐之貌也。行道之人,道中凡人,以其贱

    昭通学院学报 2019年6期2019-03-14

  • 告子眼里的人性
    中国史书上,罕见告子。司马迁写《史记》功德无量,但他也没腾出笔给告子立传,哪怕只言片语。这是司马迁的疏忽大意?还是告子算不上一个人物,不值得书写?其实,告子在当时名气并不小,他与墨子争论政治问题,又与孟子辩论人性问题,其激烈其影响引起了当时学术界的一片哗然。在中国思想史上,告子首先指出食色是人的天性。这样的人本应载入史册,却淹没在了史料中,真是历史对他的不公。以告子和孟子的争辩为例,就可以看到,口齿锋利是告子的强项。在人性论上,他主张“性无善无不善”。有一

    幸福 2018年32期2018-11-30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安乐也。《孟子·告子下》译 文上天要让某人承担重大的责任,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行动都不如意,以此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微言大义能够成就大事的人,也必然能够经受大难的考验。因此对人的一生来说,忧患和磨难未必是坏事。舒适安逸的环境反而容易让人丧失危机感和忧虑感,让人不思进取,不能锻炼克服困难、摆脱逆境的能力,这样一旦遭遇

    幽默大师(漫话国学) 2018年10期2018-10-27

  • 儒家之人性思想
    ”(见于《孟子·告子上》善:在这里是向善之意;就下:往低处流。)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的本性是向善的,就如同水往低处流。(在这里要说明一下:我们所熟知的“人之初,性本善”并不是孟子所言,而是《三字经》开篇之语,《三字经》为南宋王应麟所作。)那么,孟子认为人性之善指什么呢?他说:“人之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即孟子最早提出了“良知”的概念,良知:不学而知的、先天具有的判断是非、善恶之心。孟子又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不忍:怜悯。)

    丹青少年 2018年2期2018-05-10

  • 性善说的困难
    满摘 要:孟子与告子有过数次辩论,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是关于人性善恶的问题。孟子道性善,以为人性先天地、普遍地是善的,但在论证上还存在不少问题。在杞柳之辩、湍水之辩中,孟子说明了人性的自然性,但未能证明自然的何以必然是善的;在“生之谓性之辩”中,孟子分辨出“人性”之不同于“物性”,但人之性何以必然是道德性,孟子也未能充分证明。孟子的性善说,道出了人性善之可能,但不能从理论上说明人性恶之不可能。而在“仁义内外之辩”中,孟子的困难在于无法排除一种“合乎道德”而非“

    船山学刊 2018年2期2018-05-09

  • 一曝十寒
    秦·孟轲《孟子·告子上》【原文】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释义】一曝十寒原意是指即使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可能生长。用于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典故】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一般游说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尤其是会以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孟子也是当时的一个著名辩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孟子对齐王的昏庸、做事没有常性、轻信奸佞谗言

    长寿 2018年3期2018-03-11

  • 《中庸》人性论及其对当代少年儿童德育的启示
    已矣”(《孟子·告子章句上》)。然而人所以能失其本心,是不是也是一种天性?这在孟子思想中无法回答,因此也难以自圆其说。儒家另一位重要思想家荀子主张“性恶”说,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即人的善性是后天人为努力的结果。与孟子相比,荀子思想有助于从人性论解释人何以为恶,但反过来却又拙于解释:若人先天无善性,后天师法礼仪如何能使其为善?宋明程朱理学吸收佛老思想之长,努力建构儒家思想更加严谨的理论体系,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用“

    西藏教育 2018年6期2018-02-23

  • 孟子人性论特色
    文便试图从孟子与告子的辩论中对孟子上述問题展开说明。1 大理石与白板之所以采用这个标题是因为本文作者认为孟子与告子对于人的人性结构的看法(当然这里仅仅指仁义之性,因为告子那里还有“生之谓性”的看法)有点像莱布尼茨与洛克对于人的认识结构的看法,莱布尼茨认为人的认识来源于天赋观念,这些观念潜存于人的心灵之中。而洛克认为,人的心灵像一张白板,没有任何内容,只有经过外界的熏染,才能才能形成知识。对于两人的争辩,本论文不愿过多的涉及,对比的指出也是因为这样使读者更容

    卷宗 2018年3期2018-02-09

  • 中晚明王学“以内在证超越”之取径新探 ——以江右王门王塘南之孟子观为线索
    “异端”主要指“告子”。王塘南言:告子但知本性无善恶,无修证,一切任其自然而已;才涉修为,便目为义外而拒之,大偏见也。故孟子以知言养气救之,在告子则必以孟子为支离,而不知孟子得中道之全,而告子终不免专内之偏也。*[明]王时槐:《三益轩会语》“甲申”(1584)第122条,《王时槐集》,第506—507页。告子“但”(只)悟得“本性”(性之本体)“无善恶”,故在工夫上强调“无修证”,“一切任其自然”。工夫“才涉”“修为”,告子以为“义外”而加以排拒,此乃告子

    现代哲学 2018年1期2018-01-23

  • 认知取向的扬弃* ——《孟子·告子上》“生之谓性”章疏解
    存在本身。通过与告子“生之谓性”的辩驳,孟子强调个体性具体行事活动本身是人性的真正实现,而此一实现逸出了认知之域。换言之,“生之谓性”作为真正的自我实现是非认知性的。一、传统上对“生之谓性”的普遍主义错解与孟子的真义孟子人性论的主张,集中体现在《孟子·告子上》孟子与告子的争论中。“生之谓性”之辨是此篇第三个争论,是前后几个争论的中心所在,然而对它的理解,历来传注莫衷一是。问题在于:告子“生之谓性”的主张究竟是否合理?或者说,孟子究竟是否赞成“生之谓性”?从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4期2018-01-17

  • 孟子的修养论
    肤不养也。”(《告子上》)因为人对于身体的每个部分都爱惜,所以都保养,甚至连尺寸之肤都没有不爱惜的,所以也没有一尺寸的皮肤不去保养的。这里的“养”是指保养、护养,而所以要“养”,是因为爱惜。显然,孟子所指的“养”不同于佛教以逃脱肉身桎梏为特点的重心轻身的修养,而是一种由心主导的身心调节活动,近于道家以肉身为宝藏的说法。然而,“兼所养”的情况并不现实,所以孟子申明:“所以考其善不善者,岂有他哉?于己取之而已矣。”(《告子上》)就是要对“养”的部分有所选择。这

    粤海风 2018年2期2018-01-15

  • 孟子和告子的人性之辩
    王海燕摘 要:告子以杞柳与桮棬的关系论证人性不是仁义,孟子认为这是对仁义的损害;告子以水可以向东或西流论证人性无善无不善,孟子以水向下流论证人性善;告子认为“生之谓性”,孟子批评其来抓住人性的特殊性;告子以食色为人性内容,孟子则持反对观点。关键词:孟子;告子;人性在百家争鸣中,孟子作为继儒家孔子之后的圣人提出“性善论”的观点,告子则提出人性无善无不善的观点,至此两人就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辩论。一、杞柳和桮棬“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

    大东方 2017年4期2017-10-14

  • 后人类时代,人性会变吗?
    变的。重思孟子与告子的论题实际上,儒家不仅可被视为人文主义的,而且也更切近“后人文主义”。这就要回到告子与孟子之辩。告子主张“食色性也”,他认为人性就像杞柳,仁义就像由杞柳树条编出的杯盘,以人性为仁义,就像以杞柳为杯盘。孟子则论辩说,到底是顺着杞柳本性来作杯盘,还是毁伤其本性来为之呢?如果要毁伤杞柳本性来作杯盘,那岂不是毁伤人的本性而以之为仁义吗?显然,孟子主张顺性而为,作为“仁心”的人性本身也是不可戕害的,告子则从纯生物意义上来定食色之性,但却倾向于认为

    南方周末 2017-07-062017-07-06

  • 早期儒家“仁义内外”之争与孟子“仁义内在”说析论*
    内外的不同说法和告子的“仁内义外”说正反映了这一点,即伦理原则对道德自觉意识的遮蔽作用。这也正是儒家“仁义内外”之辨出现在孔子之后孟子之前的深层原因。二、郭店楚简关于仁义内外的不同表达在郭店简的不同篇目中,关于仁义内外问题有不同的表达,其角度多维,涵义多样,需要仔细辨析,不可笼统论之。综合起来,郭店竹简中,既有“仁义内在”说,也有“仁内义外”说,还有“仁义内在外在并列”说。(一) 郭店简“仁内义外”说的两个维度郭店竹简的“仁内义外”说主要有两个维度,其一是

    思想与文化 2017年2期2017-05-29

  • 孟子思想与儒家伦理的思考
    )针对人性问题,告子与孟子进行了多次论辩,对论辩内容所涉及的儒家伦理进行分析论证,来探索孟子学说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所具有的原则和策略。研究认为,孟子从仁义内在的立场出发,对告子人性论观念提出批评,其主要凸显的是意向关联性与非观察者姿态的人之存在的本质,这一看法是儒家学说的人文内核;孟子用道德本能将自然与人文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否定告子认为的人性无确然的定体观点,王夫之将孟子这一思想进一步阐释为“天命自然之理”,孟子对自然观念的深度改造与汲取,奠定了中华文化中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3期2017-03-23

  • 孟子“气”论及其“养气”说
    面的探讨。孟子;告子;气;养气;性善一、引 言孟子的哲学思想中阐述了关于如何使用“气”的概念,本文即拟对孟子学说中“气”的内涵及其构成进行考察。正如宋代程颐所论,孟子对儒学发展的影响有两点:一是性善说;二是养气论。例如《河南程氏文集》卷4《答杨时论西铭书》中云:“西铭云为书,推理以存义,扩前圣所未发,与孟子性善养气之用功,二者亦前圣所未发,”[1]609程颐指出,这两点孔子也未曾指明,是孟子哲学的独特之处。但迄今为止,关于孟子的哲学思想,人们主要关注的是性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2期2017-03-15

  • 孟子与告子人性争论的实质
    □ 孔凡曦孟子与告子人性争论的实质□ 孔凡曦先秦人性论是中华人文理性精神发展的结晶,从周公提出“以德配天”到孔子的“仁”,人们逐渐从殷周时期的“帝”、“天”等至上神信仰的藩篱中解脱出来,开始关注人本身,开始对人的本质是什么,人性是善还是恶等问题进行思考和回答。儒家对人性论十分关注,孔子就已经有了对人性的探讨,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相近”并没有直接说明人性是善还是恶,主要是从人类的共性去论说。除此之外,孔子及其弟子并未过多地直接谈

    华夏文化 2017年2期2017-01-27

  • 生之谓性:《孟子》人性本体成立的生活本源
    7000)孟子、告子谈“性”是有共同平台的。这共同平台就是“生之谓性”或“以生言性”。但孟子观念中的“生之谓性”,不是告子所理解的“生之谓性”,而是意义更为全面、理解更为透彻,是在本源层面上理解的,即:生活是“性”观念产生的渊源,是“人性”得以成立的生活本源。孟子;人性本体;生活渊源已有专文谈过,“性”不只是人性,而有着丰富的含义。“性”观念含义的丰富性,与先秦关于“性”的争论有很大关系。孟子的“性”观念,正是在这种争论中提出的。因此,不能单一地去理解孟子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4期2016-03-15

  • 后现代视域下的孟告之辩
    题的关怀。孟子;告子;辩论;思考网络出版时间:2016-10-09 17:11孟子提出性善论,但若以性善论来统一思想,要求众人接受,必然会与其他人性论观点产生争论。在当时与孟子观点相左且有影响的是告子的性无善论,于是产生了孟告之辩。《孟子·告子上》概括了争论的主要内容:一是“生之谓性”问题;二是“仁内义外”问题;三是“人性善恶”问题。“仁内义外”问题是这3个问题相互联系的核心。一、“生之谓性”之辩论告子曰:“生之谓性。”孟子曰:“生之谓性,犹白之谓白与?”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5期2016-03-14

  • “性”指什么? ——孟子人性论的起点
    离娄上》《孟子·告子上》等篇,详见下述。。是故,从“性”指什么说起,其实正是追随孟子,看他如何一步一步建立起自己的人性论。一、“性”的表达与指谓“性”作为公共语汇,势必因不同指谓而成为歧义词。如《孟子·告子上》中,公都子向孟子报道了当时流行的人性论,有告子说的“性无善无不善”和其他人主张的“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有性善,有性不善”等三种,用“性”指谓的东西就并不相同。前两种观点中,“性”似乎主要指人身上可塑造的潜质,只是告子认为它完全中性,另一说则认

    现代哲学 2016年5期2016-02-02

  • 孟子“性善论”剖析
    远影响,《孟子·告子上》中孟子与告子对人性的辩论亦耐人寻味。孟子 性善论 告子 人性论孟子论证“性善论”的立论有三:一为由人的亲情论性善,“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孟子·尽心章句上》15章);二为以同然论性善,“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孟子·告子上》第七章);三为以不忍之心论性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所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孟子

    文教资料 2014年16期2014-10-20

  • 战国前期鲁国作家群体考论
    复于子墨子曰:‘告子曰:“言义而行甚恶。”请弃之。’”㉜《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㉝《告子上》:“告子曰:‘性犹杞柳也……。’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告子曰:‘生之谓性。’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告子上》赵注:“告子者,告,姓也,子,男子之通称也,名不害,兼治儒、墨之道者,尝学于孟子而不能纯彻性命之理……以告子

    文艺评论 2014年2期2014-09-29

  • 孟子论 “勇”——兼论一种儒家人文学的视野
    曰: “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曰: “不动心有道乎?”曰: “有。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挠,不目逃,思以一毫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

    天府新论 2014年4期2014-08-15

  • 张栻的“性善”论说*
    0872)孟子与告子关于人性善恶的争论和由《礼记·乐记》而来的“人生而静”以上容说不容说,成为宋明理学性论的基本资源和中心的课题。程颐和张栻都主张性善,但是如何解释性善,在湖湘学却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张栻对性善的解说及其援太极说入性论的理路,与朱学有着明显的差异,仍坚守了湖湘学以性为本的基本立场。性善;性不容说;太极;仁义儒家性论的发展,先秦是奠基的阶段。在文献的层面,《孟子·告子上》所载孟子与告子有关性善与否的争论,开启了哲学史上人性善恶争辩的源头;同时,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1期2014-03-31

  • 告子人性论思想新思考* ——以卢梭人性论思想为参照
    1)【哲学研究】告子人性论思想新思考* ——以卢梭人性论思想为参照王美玲(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1)人性论的研究有两条进路,一是从自然的层面上研究人性,二是从道德形而上学的层面上研究人性。孟子的研究显然属于后者,而告子属于前者。从自然的层面研究人性并不意味着肤浅。通过阅读卢梭对于人性的理解,我们发现卢梭与告子有许多相似之处。以卢梭的人性论思想为参照来理解告子的人性论思想,不仅可以加深对告子思想的理解,同时,卢梭的一些观点也是对告子思想的一种解释或者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3期2012-08-15

  • 《孟子·“知言养气”》章义解——兼论孟子与告子的不动心之道
    ”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曰:“不动心有道乎?”曰:“有。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桡,不目逃;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5期2012-08-15

  • 告子人性论探析
    汉430072)告子人性论探析周海春(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告子的人性概念是从描述的角度对人的生物性事实的把握;“决诸”的范畴则起到从“是”推出“应当”的逻辑地位;“仁义”是内外关系域中的目的善;“不动心”是告子关于目的善的最高境界的思考。所以在告子看来,人性问题只是道德生发的基础,是道德活动的对象。“是”是改造的对象,价值是改造的结果,道德则是社会属性。性;善;恶;仁;义告子,生平事迹不详,《孟子》七篇有《告子》,《墨子·公孟》中也提到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3期2012-04-10

  • 孟子性善论的缘起、论证及其意义
    通过人禽之辨,与告子的仁义之辨等深入论证了人性善观点。人性善思想的提出后成为了中国文化人性思想的主流,对中国文化很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孟子;性善论;人禽之辨;仁义之辨;中国文化两千年来中国人一直生活在道德的情境中,并以善的目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人性善的观念已经深入到中国文化的脊髓中。那么这种性善的观念是如何确立的呢?仅仅是孟子偶然提出的吗?本文试图将孟子的性善论放入历史的长河中梳理其脉络,追溯其源头及发展过程,同时着重论述孟子对性善论的论证及其历史意义

    东方论坛 2012年2期2012-04-01

  • 从告孟之辩看告子的人性思想
    童萍从告孟之辩看告子的人性思想朱童萍告子与孟子在对人性认识上的分歧主要集中在人性的方向、人性的内涵、人性与仁义的关系这三个方面。告子认为“生之谓性”,人性本是无善无恶,只是在后天环境影响下才变成了善或者恶,而孟子则坚定地认为人性本善,他把人之为人的本性,即人性本善的道德根源建立在人与生俱来的内心之上,由此把人性问题诉诸个人的道德自觉,突显道德修养的个人责任和修养中的道德自律性。告子;性无善恶论;孟子;性善论;人性关于告子和孟子的人性之争,历来许多研究者都是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6期2011-08-15

  •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孟子与水(一)
    尧舜”(《孟子·告子下》)。人性问题,早在春秋时就已出现,并逐渐成为先秦许多思想家关注的一个重大命题。孔子认为“性相近,习相远”(只是说人性之初大致相近,并未做善恶之分),法家认为“性好利”,荀子认为“性恶,其善者伪也”,告子认为“性无善无不善”,等等。孟子别开思路,提出了性善说,并从人性的角度为“仁政”思想找到了本体论的根据。孟子为构建他的“性善大厦”,可以说绞尽了脑汁,用尽了心智。他指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1年3期2011-08-15

  • 从性善到行善——孟子德育思想的逻辑架构
    人性概念体现在与告子的争论中。我们看下面《孟子》(以下《孟子》中的引文只注篇名)中的几段话:告子曰:“生之谓性。”孟子曰:“生之谓性,犹白之谓白与?”曰:“然。”“白羽之白,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曰:“然。”“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告子曰:“食色,性也。……”(《告子上》)“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滕文公上》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2期2011-08-15

  • 孟子“性善论”思想探究
    都有关。再加上与告子等人的辩论,孟子深化、丰富并发展了前人对人的本性的认识,使自己的性善论成为先秦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学说之一。二、“性善论”的论证过程孟子讲的人性的“善”实际上指的是“善端”。人性是善的,实际是讲人天生有“善端”。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 ·告子上》,以下引用《孟子》只标篇名)“端”,就是萌芽,初始,人人都有这四端,把这四端扩而充之,就是仁义礼智上种道德。所以孟子认为“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4期2010-08-15